學先進事跡
周曉東--把心血撒在鄉村原野上的最美退伍軍人
- 發布時間:2019/11/29 瀏覽:
周曉東,男,漢族,遼寧沈陽人,1966年9月出生,1987年11月入伍,1990年4月退伍,現為海南華光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農藝師。退役28年來,周曉東始終站在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輾轉遼寧、黑龍江、天津、海南、四川等省市,潛心研究春小麥、水稻育種的跨緯度種植。收集整理3萬多份水稻、小麥種質資源,建立全球首個私人種源庫;解決了春小麥抗倒伏的世界難題;取得了再生稻、北稻南移等突破性的成果;獲得國審品種兩個,累計為國家增產糧食10億公斤;他不忘初心,關心支持部隊建設,在服務官兵、服務部隊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先後被遼寧省軍區政治部、遼寧省委宣傳部評為"理論武裝之星", 2010年11月,被中宣部表彰為全國優秀退伍軍人典型,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解放軍報等中央媒體相繼對他進行集中報道。
一、刻苦鑽研,勇攀育種科學高峰
航天育種技術是當今最前沿的育種技術。2004年10月15日,我國第二十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返回地面,帶回了周曉東搭載的小麥品系13個共計54克。從那時起,周曉東進入了航天育種階段。他先後實施了三次衛星搭載。目前,通過該項技術已經選出小麥新品系1000多份。
我國東北春小麥地區和美國、加拿大春小麥種植區的氣候、緯度相近,曾經為我國的小麥生產作出過巨大貢獻。近年來,由于氣候條件的變化,尤其是春小麥新品種的缺乏,老品種退化,造成產量和效益的直接下滑。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夜以繼日地與小麥為伍,輾轉各地搜集育種資源,篩選淘汰了成千上萬份的麥種。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過去了,他做了上百次的各種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發現了幾株特殊的矮稈小麥。在此基礎上利用雜交選育的方法選育出了新一代的"鐵稈小麥"。 2005年7、8月間是小麥收獲的季節,東北春小麥主產區黑龍江省克山縣遭遇了曆史罕見的強降雨,全縣小麥倒伏面積達90%以上。但他在黑龍江省農科院克山分院的試驗田裡和在解放軍沈陽軍區克山農場種植的150畝小麥卻一株不倒,收獲後平均畝產達到800斤以上,成為北大荒的一道風景,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
2010年秋,他在遼寧中部地區試種的小麥、水稻"一年兩熟"獲得成功,實現了遼寧省傳統的大田糧食作物一年一熟種植模式的曆史性突破。綜合試驗數據顯示,第一茬小麥平均畝產400公斤,第二茬水稻平均畝產413公斤,畝產比單種一季水稻多200公斤。這種"一年兩熟"的種植模式,可節約灌溉用水30%。
2008年底,國家農業部主持召開了年度國家春小麥品種試驗總結會。從2006年開始參加試驗,全國共有10家育種單位參加,參加試驗品系14個,經過3年的區域和生產試驗,能夠達到顯著增產水平和符合國家新品種審定要求的品系只有2個,其中就有周曉東的"鐵稈小麥"華建60-1。2009年全國春小麥早熟組區域試驗,12家科研單位提供的參試品符合國家新品種審定要求的只有周曉東的"沈太2號"獲得通過。
2010年年4月29日,國家農業部組織國內10名權威育種專家在北京對周曉東這些年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專題論證,給予一致肯定。專家組認為,周曉東的研究成果,對加快提升我國北方春小麥育種水平意義非常重大。
二、無私奉獻,讓高產量始終飽含正能量
小麥育種被政府認定為農業公益事業,國家專項資金扶持,由農業科研部門主抓。作為"個體科研戶"的周曉東用個人的努力實現著國家行為,堅持30年把公益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行業內沒有人願意研究小麥育種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小麥自花授粉作物,農民可以留種。育種單位無法進行壟斷經營,不像研究玉米品種那樣可以賺大錢,沒有人願意幹導致東北小麥面積極度下滑,影響到我國東北大豆的生產。
周曉東搞小麥育種雖然沒有個人效益,但他選育的小麥良種卻得到了當地農民的自然推廣,農民受益、國家受益。同行們都說他的麥種是"雷鋒牌"的。周曉東多次提出,雖然現在搞育種也是市場經濟,但不能光想著自己的錢袋子,要多想想老百姓的米袋子和國家的糧囤子。
2013年4月20日,周曉東在列車上得知四川雅安發生地震的新聞。他立即通過多種渠道查到了雅安雨城區的救災捐贈接受電話,聯系好以後,即刻通知家人,把儲存在倉庫裡的一萬斤大米運往災區。2013年8月,遼寧撫順清原縣發生特大山洪,他又為災區人民送去一萬斤大米。
2016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委常委會做出重要指示:中國人的飯碗要永遠端在自己手裡;黑龍江要為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成為壓倉石;我國北糧南調這種狀態將持續很長時期。周曉東帶領他的技術團隊全面落實總書記的囑托,實施北稻南移工程來落實北糧南調的科技創新。2017年4月,周曉東在三亞對東北1000多個水稻品種進行測試,終于選育成功6個口感相同、產量相當的東北水稻,從根本上解決了稻米在海南的口感不佳問題。2014年,經國家農科院推薦,周曉東參與三亞國家水稻公園的總體規劃和建設,並和袁隆平同地試驗。周曉東根據項目地三亞氣候特征、環境特點,實施階梯循環種植法,把北稻南移項目做成了農業觀光項目,讓水稻金黃的豐收景象成為三亞一道靚麗的農業種植景觀。2017年2月16日,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參觀周曉東的實驗田聽到他的事跡後給予高度讚揚,欣然為其題詞:學雷鋒不忘初心,謀創新碩果累累。
三、愛國擁軍,不求回報支持部隊建設
周曉東的愛人在海軍服役,常和他講起南海島礁守島官兵缺少淡水和新鮮蔬菜的困難。為支持部隊建設,讓妻子安心服役,他搬家到三亞,利用專長研究解決官兵困難。2014年,他研發成功了新一代的海水淡化機,將島上的淡化水成本降低到3.5元/噸,水質達到國家一類飲用水的標准。為盡快讓官兵喝上優質淡水,他親自上島為駐島官兵安裝設備,返航時,因風浪過大,在加固夾板設備時,周曉東頭部撞到機艙,造成頸椎骨折,耳膜穿孔,因壓迫神經,左腿功能活動受限,左眼視覺神經損傷。南海島礁上的蔬菜生長條件惡劣,瓜果類蔬菜長勢不好,只能種葉菜,產量也不高。為解決官兵生活困難,周曉東在三亞自己的試驗地養豬、養雞、養鴨、育苗、種菜。蔬菜成熟後就用漁船為島上輸送去茄子、辣椒、黃瓜、西紅柿。這些年累計為西沙島礁免費送去新鮮蔬菜12萬多斤,豬肉1萬多斤,雞蛋1萬多斤。為了實現島上蔬菜、水果自給自足,他讓漁船出海時每次必須給島上帶1立方米的土壤,累計送去土壤200立方米,並親自登島指導官兵種菜。今年他又給島上的菜園子安裝了自動噴灌設施,實現了雨水自動噴灌。現在西沙島礁瓜菜能夠正常生長,島上還可以產西瓜和香瓜,如今黑色旱稻在島上也種植成功了。
為方便給官兵送菜,周曉東自費租了兩艘漁船,只要島上官兵有需求,他們全力服務,被守島官兵們親切地稱為"海上擁軍110" 。2017年10月,由于島上的施工單位疏忽,工程竣工後缺少一盤300公斤重的電纜,工程無法供電,單獨運輸運費需要10萬,部隊請求給予緊急幫助。周曉東立刻調整出海時間,免費給島上送去了電纜,保障了島上按時送電。2018年春節前,金銀島因戰備任務需要,請求周曉東幫助運輸物資,周曉東就通知船只立刻停止海上作業,全力保障部隊運輸。這些年來,只要守島官兵有困難需要幫助,他從不講條件,不向部隊要一分錢,做到有求必應。這些年僅為部隊承擔運輸義務就多增加燃油消耗100多噸。十幾年來,周曉東與受島官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周曉東十幾天不見到島上的官兵們就覺得缺點什麼,戰士複原退伍回家,都來看看這個"姐夫",周曉東的家成了西沙老兵的軍供站和中轉站。軍屬來隊探親在三亞轉車換船,他派人去接站送站,安排在家裡住,像親兄弟一樣熱情招待。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擁軍的費用累計超過了2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