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先進事跡

  1. 吳惠芳同志先進事跡

  2. 發布時間:2019/11/29   瀏覽:

吳惠芳,男,1960年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兼任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副會長、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執委,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0年,吳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學院,畢業後到杭州部隊工作,1984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1998年率領部隊赴九江抗洪搶險,2002年任駐浙某師政治部主任。2005年,吳惠芳放棄師級軍官身份,自主擇業回到家鄉永聯村甘做一名農民。他勇于創新,將過去村委會一元治理模式轉變為多元、立體的鄉村治理結構;他恪盡職守,成立勞務公司,幫助600多名低能勞動力就業,每年籌集捐贈1000萬元關注幫助弱勢群體。永聯村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他先後獲得"全國鄉村旅遊致富帶頭人""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最美複轉軍人""江蘇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去"與"留":從師級軍官到優秀村官

 

  擁有25年軍旅生涯的吳惠芳曾是一名優秀軍人。1980年,他參加高考進入南京炮兵學院,從農民變成一名軍人。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杭州部隊工作,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也曾率領部隊赴九江抗洪搶險,並先後在團、師的軍事、政工崗位任職。2002年,已任南京軍區駐浙某師政治部主任。2005年,吳惠芳做出了人生的一次關鍵抉擇:舍棄城市優越生活環境,不給部隊增加負擔,自主擇業回到家鄉永聯,投身新農村建設,從一名軍官變成了村官。

  軍校裡,吳惠芳學的是軍事指揮專業;部隊裡,從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脫下軍裝,重回"農門","戰場"變了,成了"三農"戰線的一名"新兵"。憑借長期的政治理論學習和紮實的走訪調研,以及25年軍旅生涯鍛煉的把握大局、判斷趨勢的能力,回到永聯第二年,吳惠芳主導制定了《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永聯的決議》,啟動現代化新永聯建設,並系統提出了新農村建設"六個化"標准,即居住方式城鎮化、生產方式產業化、就業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規範化、收入方式多樣化,全面推進永聯新農村建設。2013年,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吳惠芳又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四美"標准,從產業美、生活美、生態美、素質美等四個方面全面推進永聯村美麗鄉村建設。他的這些理論和觀點,在全國農村發展治理專家中都引起了強烈反響。

  現在的永聯村,綜合實力在全國村莊中名列前茅,展露出一幅小鎮水鄉、花園工廠、現代農莊、文明風尚的"農村現代畫"。2015年米蘭世博會上,永聯村作為中國唯一的農村代表登臺展示。吳惠芳也成為農村建設發展的行家裡手,先後受邀到中央黨校、浦東幹部學院、美麗鄉村博鼇論壇等作講座,講述永聯村的發展經驗。

 

  "破"與"立":探索鄉村治理新機制

 

  農村是個"大課堂",走在全國前列的永聯村,則肩負起"摸著石頭過河"的使命。為探索建立適合城鎮化鄉村的治理模式,吳惠芳用了10年時間,分四步來解決這一根本制度問題。

  第一步:集中居住。2006年,國家住建部在蘇州推出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吳惠芳與班子成員通氣之後,大刀闊斧的把散居在田間地頭的3600戶農戶全部拆遷掉,將張家港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1000畝指標全部爭取到永聯,建設了占地600多畝的農民集中區--永聯小鎮,並在小鎮上配套建起了農貿市場、醫院、商業街、杏鑫等現代化設施。如今的永聯人,住的都是大產權、紅本子的商品房,在村裡就能買菜、上學、治病。

  第二步:服務下沉。村民集中居住之後,村域內居住人口也開始急劇上升。吳惠芳認為,農村城鎮化既要有城鎮化的基礎設施,也要有城鎮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為此,他積極向上級反映情況,陳述原因和建議,很快,得到了張家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在永聯成立了社會管理協調小組,把公安、交警、城管、工商、衛生、消防等機構和執法人員派駐到永聯,實現了城鄉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使永聯人享受到了城裡人才有的公共服務。

  第三步:村企分離。1998年和2000年村辦企業永鋼集團轉制時,永聯村堅持給村集體留下了25%的股份,也給村民種下了一顆搖錢樹。為實現村企共建共享,同時確保企業市場化經營,吳惠芳將永鋼集團和永聯村的財務完全分開,村企兩本賬;管理班子分開,村企兩套管理人馬,兩套薪酬體系。企業講究的是效率優先,按照現代化企業制度經營,村裡講究的公正公平,按照自治組織條例治理,兩者是純粹的投資關系。

  第四步:政經分離。永聯村除了持有永鋼集團25%股份的集體資本,還有300多個門面店的集體資產,8000畝耕地的集體土地,年可支配收入達1億多元。同時,永聯村有1萬村民, 1萬多外來人口,村委會管不了也管不好。吳惠芳決定推進政經分離:一是成立城鎮化社區。2011年,永合社區正式成立,並選舉社區居委會,直接隸屬于南豐鎮政府。二是成立永聯村經濟合作社。2013年,通過制定經濟合作社章程,對10676名社員進行確權,並選舉產生社員代表,由社員代表選舉理事會、監事會,並聘請經營管理班子,確保集體資產、土地、資本保值增值。2017年,永聯村經濟合作社員年人均福利分紅近一萬元,年人均純收入達4.58萬元。

  吳惠芳深知要打開封閉的、熟人社會的鄉村格局,實現有理、有節、有序的現代化管理體制機制,必須依靠制度建設。通過10年"破"與"立",吳惠芳將永聯村的治理體系基本構建完成:黨建引領、區域協同、群眾參與、依法辦事。

 

  "無"與"有":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隨著全村基礎設施問題的解決、村企關系的梳理、以及城鎮化的公共管理服務的到位,尤其是農民實行集中居住後,土地統一流轉,由村經濟合作社規模化經營管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再也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了。吳惠芳在思考新的問題:一是除了土地流轉費,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如何增收?二是現代化農業投入大見效慢,如何才能提高附加值?

  一直以來,永聯村集體經濟是"一鋼獨大",符合條件的村民能進廠工作,很多年紀大了又沒有什麼技能的村民進不了廠,家庭往往更困難。

  2009年,吳惠芳提出來要在永聯村發展鄉村旅遊。但一窮二白怎麼發展旅遊?吳惠芳組織學過旅遊、農學、規劃的三個大學生員工研究策劃發展鄉村旅遊,半年之後,江南農耕文化園開門營業。為了提升人氣,他又在永聯小鎮上打造了一條江鮮美食街,舉辦江鮮美食節。經過幾年的發展,永聯旅遊已經快速發展,"吃江鮮,到永聯"成為周邊城市的共識,並且帶動了400多村民就業,2017年遊客人次達100萬,銷售收入1億多元,永聯小鎮門面也隨著人氣的提升,年租金收入達1200多萬元。

  發展旅遊產業嘗到了甜頭,吳惠芳決定用旅遊帶動農業:構建一個全產業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他將永聯村8000畝的耕地建成了4000畝的苗木基地、3000畝的糧食基地、400畝的果蔬基地、100畝的特種水產基地,實現了種植養殖基地化;投資建設醃臘制品廠、谷物加工作坊及傳統釀酒、榨油等作坊,實現了加工制作工業化;主打長江鮮、農家菜品牌,實現了餐飲美食特色化;成立永聯天天配送公司,構建銷售、物流體系,實現產品可追溯,2017年天天鮮在新三板掛牌,實現了銷售配送標准化;整合永聯區域景點及江蘇張家港市東部區域的農業旅遊資源,打造長三角市民喜愛的鄉村旅遊產品,實現了旅遊觀光產品化。

  2014年,永聯小鎮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17年,永聯小鎮被江蘇省確立為首批13家田園風情小鎮之一。2018年,永聯村全域旅遊發展經驗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先後報道。

 

  "智"與"志":農村根本問題是人的素質提升

 

  農民不會因為物質富裕了,腦袋也會自然富裕。吳惠芳在帶領永聯人致富的同時,一直緊抓村民素質提升,既補"智"又補"志"。

  一是抓教育。"永聯的未來在孩子"。2012年,在他的主導下,永聯村投資了1億元,建設了設施一流的永聯小學。2015年,他利用蘇州市人大代表的身份,提交了《關于均衡城鄉教育資源的議案》,引起了蘇州市高度重視,為永聯小學帶來了優質教育資源。2015年,吳惠芳引入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在荷風藝術基金會的指導下,永聯小學成立了荷風管弦樂團,讓永聯孩子在家門口就享受高雅藝術的熏陶。

  二是抓文明。吳惠芳把永聯的文明建設分三個層次:傳統農民、變職業農民,職業農民變文明市民,文明市民變合格公民。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在社區生活中發聲、參與民主自治。為此,2015年,他在村裡成立社會文明建設聯合會,從公廁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等一件件具體事情抓起,培養村民的公民意識。如今,永聯村已經連續五屆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三是抓公益。2012年,吳惠芳在永聯小鎮上主導建設了愛心互助街,設置學習互助、生活互助、娛樂互助、健康互助等4大功能區,愛心街的LOGO是兩個交叉的愛心,是吳惠芳親手設計繪制的,寓意是讓永聯人在共建中才能共享,不能讓人在不勞而獲中喪失勤勞致富、艱苦奮鬥的意志和能力。2010年,吳惠芳就申請成立了永聯為民基金會,每次外出講課費,他都捐在基金會,累計30餘萬元。基金會的資金用于村裡困難對象幫扶,但條件是每年在基金會裡捐款過。

  吳惠芳從部隊師職軍官轉身為蘇南小村莊普通"村官",目標就是致力于將永聯村打造成為中國新農村社會治理的樣板,成為中國鄉村小鎮率先走向世界的標杆。轉業13年,他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發揮聽黨指揮、服務人民、善打硬仗的優良作風,帶領永聯村乘風破浪、逐夢小康。以生動的實踐書寫了轉業軍人在平凡崗位再立新功精彩篇章,折射出一名軍人、一名黨員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為黨的事業無私奉獻的寶貴品質。